思政竞赛作品展示(二):剪影·同心圆
《剪影·同心圆》为“我心中的思政课——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聂锦依、鞠心怡、张蕊、苏一菲、何晓雨、朱明英、李宇轩、刘子怡8名同学携手共创,王银燕、田东指导。该师生团队围绕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这一重大课题,以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教材为创作依据、以剪纸为载体,从剪纸的“传承—交融—创新”三个维度,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,形成了这部微电影。


作品指导老师王银燕谈到,“我们希望通过剪纸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,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、直观的视觉语言。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,更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。这部作品是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。”
作品指导老师田东谈到,“从‘传承’篇里修复石榴图的细腻刻画,到‘交融’篇中各族剪纸叠剪显根脉的巧思,再到‘同剪’篇师生协作完成作品的温暖场景,学生们用影像让民族共同体理念变得可感可知。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过程,正是思政教育‘润物无声’的生动实践,也让我看到青年传承文化、凝聚民族共识的坚定力量。”
作品负责人聂锦依谈到,“在创作《剪影・同心圆》的过程里,我们始终在探索剪纸艺术与思政内涵的自然融合,也在不断摸索用影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。‘传承’篇借手艺人修石榴图与林薇的观念碰撞,让我们懂非遗是文化血脉;‘共通’篇试各族剪纸叠剪见纹路相契;‘交融’篇拼剪、‘同剪’篇协作,都加深对中华民族‘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’的体会。这段经历不仅教会我们用剪纸讲好思政故事,更让我们坚定了以年轻视角传承文化、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信念。”
《剪影·同心圆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剪纸艺术为媒介,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深厚历史根基与共同文化记忆。它用剪纸的镂空与连接,隐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之美;用光影的对话与交织,传递出新时代青年对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共情。这部作品将思政课的内涵生动地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语言,展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论认知的双向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