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建"问题-反馈-整改"闭环机制 打造思政育人"金课"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师生座谈会

作者: 时间:2025-04-25 点击数:

构建"问题-反馈-整改"闭环机制 打造思政育人"金课"——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师生座谈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,提升教学质量,促进师生交流,完善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,构建"以学生为中心"的教学闭环体系,2025423日中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综合楼1-504会议室召开了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师生座谈会。本次座谈会由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教研室主任张书军老师主持,来自全校2024级不同专业的30余名学生代表及《纲要课》课程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,围绕课程教学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座谈会通过师生对话精准把脉教学痛点,推动形成"问题-反馈-整改"长效机制,助力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。

座谈会伊始,张书军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目的,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,积极分享学习心得与建议。随后,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们积极响应,就本学期任课教师表现、作业设置、课堂互动形式、教学内容更新、考核评价体系等关键性环节的建议,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。在教学内容上,同学们普遍认为教师们的知识储备丰富,能旁征博引,将历史事件讲述得生动有趣,但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,希望能结合更多案例辅助理解;在教学方法上,大家建议增加小组讨论、课堂辩论等互动环节,提高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;在课程设置方面,有学生提出希望安排更多实践活动,如参观历史博物馆、红色革命基地等,让课程学习更具沉浸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,张老师和在座老师们认真聆听并逐一回应。腾跃老师提出课程需贯通历史逻辑与现实关切,推行"理论+实践"双轨教学模式,结合现实关切强化认知体验;何文成老师提出要创新设计"课堂积分制",通过小组研讨、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动态激励参与度;马景惠老师提出将在后续教学中持续优化教学内容,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案例,让知识更易理解;焦梦迪老师提出在教学方法上,会增加互动环节,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,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综合表达能力。同时,老师们表示,也会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可行性,向学习争取更多支持,方便带领同学们更多走出课堂、亲身体验学习“五史”。

在座谈会最后,张书军老师在总结时表示,习近平总书记提过"思政课改革永远在路上",我们一线思政课教师要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,才能将纲要课打造成真正启迪智慧、塑造灵魂的“金课”。座谈会后,教研室会建立“问题——整改”转化机制,将大家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分类纳入教学改进台账,限期落实反馈。

此次座谈会是落实“以学生为中心”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,为师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,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,也为课程教学的改进与提升提供了方向。后续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开展各门思政课座谈会,建立常态化师生沟通平台,定期开展教学诊断,通过集体备课、教学竞赛、跨校教研、示范课展示等形式,把学生获得感作为核心指标,让思政课既“有高度”“有温度”。

 

版权所有 © 2007-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