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门动态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部门动态 -> 新闻动态 -> 正文

思政竞赛作品展示(九):回望辛亥,吾辈当铭记——场馆里的思政课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9-12


《回望辛亥,吾辈当铭记——场馆里的思政课》为“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郭佳诚,夏影,杨博文,谢子健,刘振鹏同学制作,李雅婷、杨晓美老师指导。该师生团队以《中国近现代历纲要》第三章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》第二节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》为依据,沿着历史的脉络,于辛亥革命博物馆中抚先辈印记,于静静回望里感悟革命真意,形成了本堂思政课公开课。

本堂课选取辛亥革命这一经典历史事件,按历史脉络层层推进:先于《暗夜沉沦:屈辱岁月里的挣扎与微光》中感知近代中国的屈辱与不屈,再在《星火初燃:志士仁人叩响救国之门》中见证救国道路的探索,随后以《枪声破晓:武昌城头的惊天一跃》还原革命爆发的震撼,继而通过《新纪元启:民主共和的理想与征途》梳理革命后的发展,最后凭《薪火相传:让历史照亮复兴之路》延续精神血脉。课程完整呈现辛亥革命历史进程,更借博物馆中的件件历史遗物,带大家沉浸式回望过往、感悟初心、传承先辈精神。

插图1

作品指导教师李雅婷谈到,“思政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价值认同,而历史场馆本身就是‘承载情感的空间’。场馆内的场景布置、人物事迹展陈,能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氛围感,让学生从‘旁观者’变为‘亲历者’。这种情感冲击远比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能触动心灵,促使学生自发产生对民族、对国家的责任感,让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。”

作品指导教师杨晓美谈到,“思政课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,学生在此次活动中,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桥梁,‘代入’历史角色,思考‘如果我是当时的革命者,会如何选择’,这种‘体验式学习’让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,真正实现‘从历史中学习,为现实赋能’。”

插图2

作品负责人郭佳诚谈到,“在《回望辛亥,吾辈当铭记——场馆里的思政课》的创作过程中,我们仔细梳理了辛亥革命的源起、发展与传承。在课堂上,我们是历史的‘聆听者’,但在这堂思政课上,我们成了‘讲述者’,身份和视角的变化让我们对、辛亥革命、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,深刻意识到‘传承历史’的艰巨与厚重。我们希望在后面能够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,讲出更好的思政课。”

历史场馆中的思政课,以“实物为证、场景为媒、情感为桥”,将“讲道理”与“讲故事”“看实物”“悟精神”结合,让思政教育从“课堂里”走进“历史中”,既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与吸引力,也让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,自发形成正确的历史观、价值观,实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育人效果。